当地时间8月7日,菲律宾海岸防卫队称在巴丹群岛附近海域发现了3艘中国海警船。按照菲方说法,巴丹群岛属于人口稀少的偏远岛屿,但地理位置很关键,北望就是巴士海峡。如果真在台海有风吹草动,这个海峡的通道能不能通畅,是个大问题。所以菲方称,他们当日派出了一架飞机监控,并且盯着看中国船只的动向。
事实上,这一切背后,都是源于马科斯在印度访问期间说的那番话——他在接受采访时称,如果中美因为台湾问题发生冲突,菲律宾“无法置身事外”。马科斯还说了一句,如果台海全面开战,菲律宾势必会被卷入其中。为了让话听起来“正义”一点,他又补充说台湾有大量菲律宾公民,一旦有事就是“人道主义问题”,必须全力撤侨。
菲律宾总统马科斯
这套说辞很熟悉,先是把介入包装成地缘必然性,然后打上人道主义的标签。但实际目的中方看得很清楚,就是主动往风口浪尖凑,给美国当个可靠的“马前卒”。于是,中国外交部8月8日的回应很直接: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,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。怎么解决台湾问题,是中国人自己的事,不容他人指手画脚。菲方曾经承诺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”,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理解中国政府为实现统一所作的努力。现在却反过来持续采取错误和挑衅的行动,损害中菲关系,中方坚决反对,并且已经提出严正交涉。
当然,马科斯这番话之所以引发反弹,还因为菲律宾最近一连串的动作,已经让人怀疑它是不是在台海问题上做了正式的“战略转向”。去年,菲律宾开放给美军使用的军事基地数量直接翻倍,其中有3个是面向台湾;今年4月,菲律宾放宽了与台湾当局官员的互动限制,还计划和台方在巴士海峡搞联合巡逻;7月底,又谈了所谓渔业执法合作,并且承诺落实“一小时通报机制”。这些举动,一个比一个离核心红线近。
到了这次马科斯在印度的讲话,更是公开给外界一个信号——菲律宾愿意在台海问题上站在美国一边,甚至主动找机会介入。用“护侨”作为理由,很好听,但问题是,如果真关心侨民安全,就应该努力降温局势,而不是在台海话题上不断挑事。菲律宾在北部的军事部署、美菲日的多边军演,都不是为了撤侨,而是为了介入。说白了,这个人道主义外壳下,是地缘政治算计。
更重要的是,菲律宾完全有选择不卷进去的空间。地缘敏感是事实,但“无法置身事外”并不是宿命,关键在于政策选择。可是现在,马尼拉不仅自己往前冲,还主动把自己放在潜在冲突的第一线。这样的冒进,既违反了东盟宪章里提到的和平稳定原则,也让整个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危险。
在这一背景下回看这次巴士海峡事件,中国海警船的出现显然可以看作是一个信号——中方在地理上有能力,也有决心在关键水域部署力量。如果菲律宾继续加码挑衅,中国完全可以在现实中通过海上力量切断菲律宾的北上通道,对于马尼拉来说,这不是理论推演,而是眼前的现实。
中国海警船
毕竟,中方的立场非常明确,台湾问题不容外部干涉,“地理邻近”和“侨民众多”都不是介入他国内政的理由。菲律宾现在的做法,就是在中方的核心利益问题上玩火。如果继续下去,所谓“无法置身事外”就真的会变成现实,菲律宾很可能变成火药桶上的新火点。
7月30日,国防部发言人张晓刚就指出,菲律宾的领土范围早已由国际条约确定,南海诸岛不在菲律宾的领土范围内。菲律宾不仅非法侵占中国的部分岛礁,还频繁在海上挑衅,并且和域外势力勾连搅局,是标准的麻烦制造者和危险制造者,中方会坚决反制这种侵权行为。
菲律宾要明白,越是在核心问题上挑事,越会把自己推到风险一侧。想靠地理位置赚取更多安全援助的算盘,不仅可能打不响,还可能引火烧身。台海局势一旦失控,不论是人道主义理由还是盟友承诺,都救不了一个被卷入冲突的菲律宾。
马科斯发表讲话
归根结底,马科斯政府最近在台海问题上的一系列动作,已经让中菲关系走到一个非常敏感的临界点。如果菲律宾真想保护侨民安全、维护地区稳定,就应该停止这种明知有风险还不断越线的行为。地理不能决定一切,但错误的选择可以决定结果,现在摆在菲律宾面前的,是继续当局势升温的推手,还是回到自己曾经承诺的那条路,就看马科斯要做何考量了。

